从三峡工程到乌东德工程再到白鹤滩工程,中国的水电技术经历了从“跟风”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中国水电从开发利用、技术创新、运行管理到效益发挥均实现了全方位的跨越。
大国重器再添新成员。5月31日,目前世界上在建顶级规模的水电工程——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的白鹤滩水电站工程大坝全线浇筑到顶。作为三峡工程后的又一标志性工程,白鹤滩水电站创下六项世界第一:水轮发电机单机容量为100万千瓦,世界第一;地下洞室群规模世界第一;圆筒式尾水调压室规模世界第一;300米级高拱坝抗震参数世界第一;无压泄洪洞群规模世界第一;首次全坝使用低热水泥混凝土。中国水电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白鹤滩这几个世界第一对中国而言意义非凡,是中国水电自主创新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体制优势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有力证明。虽然很多领域都在打造“中国名片”,但中国水电目前在世界上却已“独领风骚”。目前,中国水电国际业务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据海外70%以上的水电建设市场占有率。这种压倒性的优势,几乎让所有的竞争对手难以企及。
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水利水电工程往往投资体量大、牵涉面广、技术方面的要求高,很难依靠单一市场力量。建设重大水电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统筹解决关键技术、资金筹措、重大装备国产化、移民搬迁安置等方面的重大问题。中国的制度优势为各项水电工程高效推进提供了根本保障。
成为世界第一靠的是中国水电坚持与时俱进,体制机制持续变革。我国的水电体制改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启动,经过逐渐完备,完成了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变革,逐步形成了以业主负责制、招标承包制和建设监理制为内容的三项制度,进而发展到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项目法人负责制。如今,中国水电开发早已由单一形式走向了多元化发展格局,使水电开发灵活性更好、有序,进一步加快了水电开发建设的进程。
这个世界第一靠的更是几十年对外开放,坚持不懈的自主创新。改革开放后,我国引进国外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迅速缩小了与国外的差距。在此基础上,依托一个又一个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核心技术并举的方针,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的水电坝工程技术、设备制造技术和建设施工装备现代化水平突飞猛进。从三峡工程到乌东德工程再到白鹤滩工程,中国的水电技术经历了从“跟风”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在三峡工程中,我们“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而在白鹤滩,我国水电工程已经实现了自主创新。
在这个世界第一的背后,中国水电从开发利用、技术创新、运行管理到效益发挥均实现了全方位的跨越。面对当今复杂的世界形势,中国水电的成功,无疑给我国各领域产业高质量发展、自主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王轶辰)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方法大范围的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法律法规,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技奖一等奖。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记者1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1名载荷专家)。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1966年12月的一天,罗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