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水北调的基本问题

栏目:公司资质    来源:k8凯发国际入口    发布时间:2024-07-17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国民经济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水资源需求大幅度增长,我国东部地区的缺水问题(特别是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慢慢的变成了国家决策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无论从工程技术和国家财力来说,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当时国家已经有这个能力来建设这类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从经济方面来说,这类工程的投资多来源于中央政府,所以,有关地方政府对工程的呼声十分高涨,工程除了能提供宝贵的水资源,对地方经济和就业也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另外,有关工程企业单位对大项目的渴望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当时国内对南水北调工程一片颂扬、赞美和期待的呼声中,我的观点有点另类。我不是政府官员,没有工程企业利益,作为学者,科学是我的出发点。国家利益,特别是国家的长远利益是我考虑问题的中心。

  与尼罗河等跨国界河流不同,长江、黄河、淮河流域都位于我国领土以内,这一地理特点为我国实施南水北调计划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是,南水北调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我们不应对此掉以轻心,而应该通过立法的途径明确调水工程的运作方式。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在“关于缓解黄河断流的对策与建议中提出应制定《黄河法》,这一提议很及时。作者觉得,我们也应同时制定《长江法》,尤其是我国实施南水北调的背景下,更应重视流域法规的作用,主动与及时地从政策转向立法。从我国黄河、淮河和长江流域的干旱历史来看,三个地区之间降水的时间与空间场在不同年份表现不同,总的来说,5~9月长江多水季节调水不会对长江中下游水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它的月份长江的流量正常或偏多时,适度的调水也不会对长江中下游产生重大影响。问题是当北方黄河与淮河流域干旱,长江中下游也是枯水年时(如1978~1979年)。南水北调如何运作?我们将面临两难的局面,需要有立法依据。现在,黄河的断流已众所周知,但对人类活动对长江枯季入海流量减少的影响仍然认识不足。现在国内有些宣传报道,片面强调长江水量如何丰沛,而忽视长江的季节性缺水,忽视长江潮区界大通以下枯季入海流量的显著下降趋势。1998年长江大洪水以后,1999年初的异常低水位,即是长江洪枯水情向两极发展的表现。人类活动导致洪水水位显著偏高,枯水时水位异常偏低。关于人类活动与海平面上升对长江河口盐水入侵的影响问题,这几年来日益引起上海地方政府与有关学者的重视。研究表明,长江流域的人类活动以对枯季入海流量产生显著的影响,直接后果是长江河口盐水入侵的频率与强度都在加大。关于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我们大家都认为应注意下述四个方面的问题:

  (1)南水北调应充分考虑到人类活动对长江入海流量的影响,保证必要的入海流量。据中国科学院的咨询报告,在仅占全国土地面积1%的长江三角洲上,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国的15.1%,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8.7%,其中属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的22.6%。在北方黄、淮、海流域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的形势下,国外某些媒介亦已把长江作为我国的生命线。显然,确保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南水北调的前提,这一提法决不说明我们可以轻视解决北方水资源问题的重要性,而是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面出发,强调开展流域生态系统变化研究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水资源问题。

  (2)即使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北方流域也应把解决本地区水资源问题的长远立足点放在本流域。这首先是因我们会遇到长江、黄河、淮河与海河同时干旱缺水的局面,随着未来水资源需求的继续上升,这类问题将日益严重。或者即使是可从长江调出部分水量,对于北方的干旱也是杯水车薪。其次,正如原水电部部长汪恕诚指出,我国用水浪费严重,要把节水作为全社会的努力目标。不论在我国还是从全球规模来说,农业灌溉用水在水资源的利用中占主导地位。发展节水农业及其它产业才是解决本地水资源短缺的长远与根本的对策。不能把解决本地水资源问题的所有期望都寄托于长江之水。

  (3)南水北调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是单纯为满足黄、淮、海流域一直增长的水资源需求么?目前现状是水资源利用率十分低下,环境污染严重。如不以节水与治理环境污染为本,多调入清水即意味着多排出污水,进一步恶化区域环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一份文件指出,人类往往强调人对水的需求,而忽视了大自然在维持其自然ECO时对水的最基本需求。作者觉得,南水北调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在解决黄、淮、海流域水资源短缺燃眉之急的同时,帮助这些区域改善与恢复地表、地下及沿海的水环境及其相关的生态系统,这才是南水北调的长远与根本目标。但是,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取决于本流域的努力,本流域体系的综合管理才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

  (4)水资源分配将在未来地方与地方利益中占有逐渐重要的地位,必须从国家整体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利益出发,协调好地区之间的利益。慎重考虑干旱缺水地区发展耗水型工

  2000年提出的上述4个基本问题中,最尖锐的莫过于第3点:“南水北调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是单纯为满足黄、淮、海流域一直增长的水资源需求么?目前现状是水资源利用率十分低下,环境污染严重。如不以节水与治理环境污染为本,多调入清水即意味着多排出污水,进一步恶化区域环境”。2000年初提出的这一观点被国家所采纳,(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另外,总理在2000年10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座谈会上,重点就是强调了南水北调对生态与环境的长远影响。

  2001年8月由中国环境规划院编制的“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报告附件三)中,多处引用了本人关于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下游水源的影响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