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体现。国无精神不强,推动现代化河南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就要弘扬南水北调精神,激扬建设出彩中原的强大正能量。
南水北调是民生工程。长久以来,我国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北方缺水,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952年,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能的。”这是南水北调战略构想的肇始。历经50年的勘察、设计、论证和决策,2003年南水北调中线年开闸通水。一渠清水北流,为京津冀豫沿线多个县(市、区)输水近65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亿人。
南水北调是生态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坚持绿色、生态的发展导向,复苏了沿线河湖生态环境,涵养了地下水,综合治理了地下水超采。生态补水助力北京水生态改善。1999年至2007年,北京市曾连续九年持续干旱,地下水位年年在下降,截至2023年年底,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水位已连续8年回升,累计回升10.64米。南水北调中线多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总量近100亿立方米。华北地区一大批河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北京五大河流时隔26年重现“流动的河”,白洋淀淀区面积扩大到近300平方公里。
南水北调是民心工程。社会效益显著,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集调水、灌溉、排水等综合利用于一体的工程体系。优化了水资源配置,直接受水县级以上城市达到253个,受益人口1.1亿,缓解了受水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为生活和工业供水提供了稳定水源。改善了饮用水质,700万人结束了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经济效益显著,南水北调产生了巨大的供水经济效益,为受水区约4万亿元GDP增长提供了优质水源,工农业用水有了充足水源。据有关专家测算,仅此一项每年新增工农业产值千亿元。生态效益显著,缓解了沿线受水区生活生产与生态用水矛盾,遏制了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趋势,使河湖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并持续向好。推动受水区调整产业体系,带动环保型、科技型新产业新业态兴起。改善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极大提升了沿线区域群众的幸福感、收获感。
南水北调工程的决策群体、移民群体、移民工作群体、建设群体作出了卓越贡献,孕育了内涵丰富的南水北调精神
一部南水北调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为民造福的历史,孕育了统筹协调、齐心协力的团结奋斗精神。团结奋斗体现在宏大处、细微处、渠道沿线各地。南水北调工程从顶层设计到谋划再到鄂豫京津冀陕等省市通力合作,都是在党中央强有力的统筹规划下进行。一切为了修渠,渠道沿线群众积极努力配合工程建设征地、搬迁等工作。为了一渠清水永续北上,沿线库区多措并举,抓生态环境治理,调产业体系,关停并转污染企业。京津冀在环保、技术等方面对水源区开展对口协作帮扶,各地各部门携手奏响了一支协作调水的奋斗赞歌。
一部南水北调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孕育了不计得失、舍家为国的无私奉献精神。大爱无疆搬迁走在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淅川是移民大县,持续50多年,先后动迁36.6万人,移民群众舍己为公,成为工程顺利推进的先行者,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付出了巨大牺牲。淹地关企业在所不惜。1958年,兴建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淹没淅川县的土地占当时全县总面积的14.6%,淹没耕地占当时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5%。2003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开工后,淅川县新添淹没土地144平方公里,占丹江口库区总淹没面积的47.6%。南阳作为核心水源地,先后关停企业800多家,体现了为国分忧的大爱情怀。为修渠而死比泰山还重。修建老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有2880名基层干部和民工受伤致残,141名民工牺牲。
一部南水北调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孕育了攻坚克难、精益求精的创新求精精神。用人海战术克服初建困难。1958年到1973年,在丹江口水库建设过程中,湖北、河南两省10万建设者自带简陋的生活用品,风餐露宿,靠人工凿炮眼、手镐挖土方、人抬肩扛运设备,攻坚克难,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建设的坏因,用人海战术,用不到16个月的时间,实现了丹江口工程截流蓄水。聚智聚力优中选优规划方案。质量是南水北调工程的生命线。总规划长达半个多世纪,共有5部委(局)、9省(市)、24个不相同的领域的规划设计科研单位、6000多名知名专家、110多名院士为优化水资源配置献计献策。仅国家层面组织的研讨会就有100余次,专家学者层层审查、科学论证,优化50多种规划方案,直到2002年才达成共识。精益求精破解施工难题。南水北调工程涉及数千个标段,施工环境复杂,中线工程河南段建设者靠创新破解了创世界之最的“八大难题”。“天下第一渠首”闸坝加高达176.6米,解决新老混凝土结合这一史无前例的难题;穿越长达400公里的膨胀土区,破解世界公认的“工程癌症”施工难题。数十万建设者讲科学、讲创新,不怕困难、敢于拼搏,攻克一个个世界级难题。
一部南水北调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孕育了敢于担当、任劳任怨的艰苦创业精神。2009年的淅川移民大搬迁,16.5万人需要在两年内完成动迁,平均每年8万多人,迁安难度、强度世所罕见。群众自愿背井离乡,考验的是移民干部的作风和担当。广大移民干部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迎难而上,发扬“白加黑”“5+2”“雨加晴”连续作战的作风,“视移民为父母、把移民当亲人”,不负重托,接续奋战。先后有300多名干部晕倒在搬迁现场,100多名干部因公负伤,10名移民干部献出了宝贵生命,实现了“不伤、不亡、不漏一人”顺利搬迁、文明搬迁、和谐搬迁的目标,创造了我国水库移民史的奇迹。
弘扬南水北调精神,要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调水为民”是南水北调精神鲜明的价值旨归。南水北调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建设现代化河南,要立足群众根本利益,强化为民意识,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之事。
弘扬南水北调精神,要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必须从始至终坚持人民立场、群众观点。南水北调由构想变成现实,依靠的是群众的力量和智慧。锚定“两个确保”、持续实施“十大战略”、推进“十大建设”,必须回答好“依靠谁”的问题。群众是创造实践的主体,要虚心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从群众中汲取继续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发挥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创造活力。
弘扬南水北调精神,要解决好“怎么办”的问题。“撸起袖子加油干”是南水北调精神的落脚点。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新兴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人无精神不立,南水北调精神正是亿万中原儿女奋力开创现代化河南建设新辉煌的精神动力。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践行群众路线,锐意改革、踔厉奋发,续写现代化河南建设新篇章。
...